首页 > 专题 >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感恩奋进新征程”全国党刊全媒体宁夏行主题采访 正文

“塞上江南”产业兴生态美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2023年专刊 作者:今日海南杂志社记者 黄 慧 发布时间: 2024-01-25 | 打印 | 字号:TT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千百年前,诗人王维笔下的宁夏。

  “贺兰山下沃野千里,黄河两岸生机无限。”这是盛夏七月时,记者眼见的宁夏。

  宁夏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视察宁夏,为宁夏改革发展把航定向、擘画蓝图。“总书记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宁夏728万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正向着全面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的目标大步迈进。7月17日至20日,“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感恩奋进新征程”全国党刊全媒体记者们走进宁夏,深切感受到“塞上江南”的产业兴、生态美。

截图20240124183445.png

全国党刊全媒体记者在姚磨村冷凉菜基地采访。


  “冷凉菜”成“热产业”

  翠绿的菜心、圆滚滚的甘蓝、水灵灵的西红柿……走进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姚磨村,成片的蔬菜和庄稼接天连地。时下,正值冷凉蔬菜大面积成熟上市之际,农家人早出晚归,忙着采摘收获,与时间赛跑,抢着将这一季美味食材送到消费者餐桌。

  “这个时候我们姚磨的番茄,也许凌晨还在树上,晚上就已经到了上海人的冰箱里,而且价格是一般番茄的好几倍。”固原市姚磨村党支部书记程广锦笑着对记者说。

  姚磨村海拔在2000米以上,昼夜温差大、气温偏低,地处曾被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的西海固核心区。以前庄稼的收成低,老百姓一直在温饱线上徘徊。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姚磨村考察蔬菜产业发展情况,为姚磨村指明了方向。通过分析自身优势与产业特长,姚磨村决定巧用六盘山高海拔优势发展冷凉蔬菜种植业。

  经过了几年的发展,姚磨村建成原州区首个万亩冷凉蔬菜基地,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如今,姚磨村蔬菜亩产值从几十元、几百元增长到数千元,农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从2016年的9500元增加到2022年的2万余元,村民有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冷凉蔬菜不仅是当地农业优势产业,也是整个宁夏“六特”产业之一。当地发挥气候资源优势,坚持“冬菜北上、夏菜南下”战略,发展“设施蔬菜、露地蔬菜、西甜瓜”等冷凉蔬菜产业,形成了设施蔬菜、露地瓜菜四季生产、周年供应、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

  “冷凉菜”成了“热产业”。姚磨村的蔬菜不但走出西海固、翻过秦岭,还跨越大江大河,远销西安、北京、重庆、广州、上海等地,甚至海外。在发展蔬菜产业的同时,姚磨村利用距离城区较近的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建成了1个五星级农家乐,1个四星级农家乐,2个三星级农家乐,形成了集垂钓、观光、休闲、采摘、民宿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特色旅游村。

  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姚磨村的群众在脱贫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冷凉蔬菜特色产业新路子,在苦甲之地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产业由制造迈向“智”造

  作为国家亿吨级大型煤炭基地、国家级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给人的最初印象就是“黑色”。然而,走近“宁东会客厅”,却让人想不到——精致的香水、高铁上的隔音阻燃材料、汽车的保险杠……这些高附加值产品的一些原材料,都是从煤炭中得来的。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是2003年自治区党委、政府为了“再造一个宁夏”而开发建设的全区“一号工程”,是崛起于黄河之东戈壁荒滩上的“超级工厂”。

  2016年7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时指出:“在我国西部建设这样一个能源化工基地,特别是建设一个目前世界上单体规模最大的煤制油项目,具有战略意义。”并发出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的伟大号召。

  牢记和践行总书记的伟大号召,宁东人撸起袖子加油干,弘扬实干精神主动融入国家战略。从“靠煤吃煤”到“点煤成金”,宁东人决心把煤炭这块“乌金”的价值发挥到极致。

  围绕自治区“六新六特六优”产业发展部署,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加大“煤头化尾”力度,延链补链强链建链,加快实施煤制油、煤基烯烃、煤制乙二醇、精细化工、高性能纤维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电子材料和专用化学品、绿色环保八大细分产业链和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生产性服务业三大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动能新经济,推动现代煤化工与清洁能源产业互补融合,与化工新材料、高端化学品产业高效融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产业质、量、效。2022年,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被四部委评定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优秀等次。

  既要高质量发展,也要绿色生态。“绿色转型”也是宁夏天地奔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宁夏)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的关键词。

  这些企业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绿色发展为路径,将建设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项目视为重任,卸下“傻大黑粗”的包袱,在大力发展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多元合金等产业中轻装上阵。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探索出产业由制造走向“智”造的新路径,开启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戈壁滩变身为“葡萄酒之都”

  走近贺兰山东麓,放眼望去,种植基地绿意涌动,特色酒庄星罗棋布,葡萄琼浆引人入醉……这里因酒而兴、因酒而盛,紫色美酒与塞上美景相得益彰,葡萄之韵与文化之美交相辉映,宁夏志辉源石酒庄就是其中一家。

  1996年,志辉源石酒庄庄主袁辉便在砾石遍布的荒滩上植树造林、修路搭桥;2008年,袁辉带领群众承包了1.8万亩荒地,在戈壁滩上种下第一片葡萄园,由此走上产业发展转型之路。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宁夏志辉源石酒庄葡萄种植基地考察时指出,宁夏要把发展葡萄酒产业同加强黄河滩区治理、加强生态恢复结合起来,提高技术水平,增加文化内涵,加强宣传推介,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提高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宁夏广大干部群众对贺兰山实施系统治理、整体修复,贺兰山保护区内的矿业权全部退出,把废弃的矿坑打造成生态公园。依托贺兰山东麓独特的生态环境,开发利用荒地资源,建设了优质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并发展起葡萄酒产业和生态旅游产业。昔日的风沙肆虐,变成了如今生机盎然的绿洲。

  近年来,宁夏将葡萄酒产业作为“六特”产业之首,把贺兰山东麓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试验田”,把葡萄酒产业作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先行产业、绿色产业,确定了打造“世界葡萄酒之都”的目标,坚持酒庄基地一体化经营、酒庄酒发展模式,以“葡萄酒+”重塑产业发展优势,推动葡萄酒产业与文化旅游、休闲康养、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资源利用与生态治理统筹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同促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互转化的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如今,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已然驶入了“快车道”、跑出了“加速度”,不仅重现了“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绝美景色,更形成了“一日同风起、扶摇九万里”的发展态势,叫响了“葡萄酒之都”的目标愿景,擦亮了“贺兰山东麓”的产区品牌,走出了“产业兴生态美”的宁夏路径。

>>><<<
【作者】:今日海南杂志社记者 黄 慧
【来源】:《共产党人》2023年专刊